【财讯】密林深处“不能忘却的记忆”
本篇文章1407字,读完约4分钟
新华社哈尔滨7月30日电题:密林深处“难忘的记忆”
新华社记者邹大鹏,强勇,李建平
中国抗联女战士李敏的送别仪式29日在哈尔滨举行,她90多年的传奇人生一直与歌同在。 作为抗战历史的父母,她的足迹遍布东北崇山密林,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3周年之际,记者重访了二战中的“难忘的记忆”,耳边留下了她和战友们用血和生命歌唱的中华民族不屈的战歌。
黑龙江省东宁市和吉林省汪清县交界处,乡道两侧常见抗日英雄纪念碑。 这些纪念碑的所在地是东北抗联将士流血抵抗中国日军的牺牲地。 日军占领我国东北后,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抗日联军进行了长达14年的艰苦斗争。
据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会员王宗仁介绍,中国侵略日军在东北修建全长约1700公里的军事要塞群,被称为“东方马那诺防线”,东宁要塞群就是其中之一,柴世荣、季青等抗联将兵在东宁附近进行过抗日救国。
那个时期,抗联将士们不仅要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,还要面对挑战人类极限的恶劣条件。
山路泥泞,密林中长出树枝,蚊子狂乱,有时毒蛇出没,行驶林中,稍疏忽就会发生危险状况……充分准备的记者们被蚊子叮得脸包,被树枝刮得皮肤疼。 今天访问密林非常困难,在当时孤立的敌人之后,武器简陋、衣食不足的抗联将士面临的困境,更加困难。
“我们被日本伪军包围了三天三夜,粮食耗尽,几个刚突围的同志忍不住躺在沼泽里喝泥水,结果被几口不喝就追来的敌人杀了。 ’李敏生前多次接受新华社记者的采访。 她想起当时的斗争时,总是含着眼泪。 树皮和草根在最孤独残酷的时期也成了“奢侈品”。 子弹不足,所有子弹都从敌人手里没收,战斗时必须背几支不同的枪。 为了防止暴露,密营无法生火,多个士兵生冷手脚…
“李敏老人曾经为我们叙述了当时抗联营的经验,其困难程度超出了想象!” 绥河市和平纪念馆的创立者曹立明,至今珍藏着李敏赠送给纪念馆的题名——“弘扬抗联精神,功在千秋”。 为了让更多人理解这段历史,李敏和她的《抗联精神推进小分队》选择了用唱歌的方法推进——当时白山黑水密林的抗联人写的救亡之歌。
“烧心前暖和,刮风后冷……团结起来,找回我的河山! 》记者多次听到李敏老人唱这首抗联歌《野营之歌》。 歌声就像带领听众穿越历史,回到了当初的岁月。
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抗联问题研究专家张洪兴介绍说,抗联的创始人和第一领导人大多阵亡,他们中有人陷入重围,一个人奋斗最终壮烈牺牲,受伤被俘和断舌都不屈。 抗将军们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与几十万敌人拼命战斗,死伤惨重,这在世界战争史上是罕见的。
李敏一生致力于抗联精神和推进14年抗战史实。 “她四次来东宁,向人们传播抗联精神,通知大家中国抗战不仅是八年,而且是十四年! ”。 王宗仁说,在2002年以后的10余年间,许多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提出了建议,推动将《抗战14年》写入教材。 2017年,教育部根据有关精神要求编辑中小学教材,将“8年抗战”改为“14年抗战”。 李敏也上了哈尔滨第三中学的讲台,教同学们“向抗联英烈致敬”的课程。
现在抗联老战士李敏已经去世了,但她和抗联人留下的歌声依然响亮。 记者在采访途中偶然遇到了一队访问反联旧居的志愿者小分队,他们在密林里再次唱了《野营之歌》。 志愿者们说,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,如果记住历史就要鉴于历史,珍惜和平。
全天候滚动播放最新的财经信息和视频,越来越多的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备受关注( sinafinance )。
标题:【财讯】密林深处“不能忘却的记忆”
地址:http://www.aq6w.com/xaxw/11552.html
免责声明:西安新闻网是西安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大的本地门户网站,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,不为其真实性负责,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,非商业用途,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@163.com,西安新闻网将予以删除。